围屋之都·龙南围屋故事(三十一)| 太史第

2022-08-05
来源:围美龙南公众号

图片


围屋之都 山水龙城

『围美龙南』为您讲述

龙南围屋故事之

城市社区
Hakka
Story
图片
太史第的故事

图片

◈太史第的由来

◈徐氏人才辈出


     太史第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城市社区(文化社区)境内,于清代道光年间徐名绂所建,是古城徐氏家族六座祠堂中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公馆式祠堂,属龙南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太史第航拍


图片

太史第的由来




















图片

▲太史第

    徐名绂,祖籍关西,是著名的关西新围建造者徐老四的堂弟,即徐老四之曾祖徐之瑯,与徐名绂之曾祖徐之璋是胞兄弟。太史第的建造,约在徐名绂的父亲徐洪懿告老还乡之后,即1808年后,当时徐名绂还在做官,为了让两鬓苍苍退归故里的老父亲在家颐养天年,也为将来自己功成身退后有一个立居安身之处,同时也是受到堂哥徐老四的影响,于是决定在家建造一栋颇具特色的公馆式祠堂,并亲笔书写“太史第”镶嵌门顶,以标明徐家的身世。




















图片




太史第
图片
图片

▲太史第清石阴刻字样、祠堂碉镂绘画


图片

徐氏人才辈出





















    徐名绂11岁时选拔读贡生,21岁乡试考取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第二年参加殿试,考取二甲,接着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朝考,过关后,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这是龙南乃至定南、全南历史上进士考试名列最前,也是第一位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的进士。
    清朝时期,翰林院是国家的“储才”之地。在翰林院中,徐名绂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草拟有关文件以及进讲经史等职业。后来,徐名绂走入仕途,先后任福建、贵州的主事,又任江南山东员外郎。在任员外郎时,兼管山东钱法堂(即铸钱)的事务,再后来还两任陕西同州府知府(四品),期间还先后担任过类似于如今教育部举办的会试主考官及陕西省乡试的监考官。

    徐名绂一生四海为家,做官从不苟且偷安。他教子有方,七个儿子学业仕途均大有长进。他的亲侄徐思庄,是徐家也是龙南史上第二个翰林院庶吉士。

    徐名绂的父亲徐洪懿是饱学之士。30岁那年正逢徐名绂出生,但他勤读不辍参加乡试,考取了全省第五名举人,其中有一科考试为全省第一,属“经魁”。1808年,徐洪懿在外做官年逾七十时,才告老还乡,这也是清朝官员中难得的一位。他回到阔别几十年的龙南县城老家后,把他一生工作之余所作的诗词歌赋,悉心编入在《归田唱和》诗集里,只可惜这本诗集已失传。

    徐名绂的祖父徐成淓,性格沉静,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藏书。他常常通宵达旦秉烛夜读,所读过的经书均能掌握其要领。他书斋里藏书也十分丰厚,令时人叹为观止。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国家举办一次破常规的会考,县里的名士推荐徐成淓参加考试但落第。他志向高远,攻读不止。后来,赣州州府一座学宫竣工,州府举行落成仪式,邀请了全赣十二个县的文人墨客当场即题作文,徐成淓在列。他临场引经据典,尽情发挥,写就千言,文采优美,行云如水,一时传为佳话。此文后来在文人界相互传诵。徐成淓既爱读书,又爱四海游览,他曾东游丹阳,南抵广州,每到一处,都喜欢交结文人骚客,与他们亲切交谈并互赠诗文。可惜的是,徐成淓英年早逝,其年44岁。因为徐成淓以文传名,他的去世令当时当地的儒家人士深感遗憾。他所著的《吟秋堂诗草》曾流传于世。






















图片

知识知道多一点——太史第

      太史第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城市社区(文化社区)司马弟小组,于清代道光年间徐名绂所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0680平方米。门匾上由青石阴刻“太史第”字样,所谓“太史”,就是在清朝年间修编国史或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的一门职业。门框由青石构筑,据说,作门框的青石料产自于苏州,叫苏州青石。跨入太史第的石门槛,至今仍然能看见当年建有屏障的遗迹,经过屏障穿过一个廊厅,绕过一个天井,太史第里面便是三进式祠堂。祠堂空间高阔,面积宽大,三四百人同时聚集议事不受局限。祠堂方位坐北朝南,但它的大门却开在中厅的左侧,朝东向阳,这是与一般传统式祠堂建筑的不同之处。三进式祠堂中间仍有两口方形天井,抬头看,天井四边的檐沿檐角,以及祠堂的整个天花板上,柱子的斗拱上,全部是雕镂绘画。祠堂的上、中两厅,左右两侧共有四个庭院数十间厢房。

图片

▲祠堂



关注『围美龙南』

为您讲述客家故事

图片


来源:龙南市第32届世客会筹备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资料来源:《围屋故事》、《龙南史话——龙南镇史话》

编辑:唐   仁   |   初审:徐丽芸、潘   平   |   终审:陈宝权

图片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