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古城堡”,集家、祠、堡于一体,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典型代表。客家围屋看赣南,赣南围屋看龙南。江西龙南18个乡镇,现存围屋370多座,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其中有代表性的围屋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里仁栗园围。龙南围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誉为 “世界围屋之都”。
1、围屋营造技艺:
修缮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客家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江西龙南的燕翼围竣工于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距今已有345年的历史。经历上百年的风雨,建筑主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和损毁,房屋修缮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2014年,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包括卯榫、斗拱、夯土墙、鹅卵石砌筑等,其建筑工艺、建筑用材、建造形式别具一格。围屋采用石灰、黄泥、沙石混合的三合土夯筑,墙体用土配方中加入精确比例的红糖、蛋清、糯米饭,泥土,经过充分翻锄发酵,采用金包银砌筑。围屋造型以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等方形形状为主,辅以少量圆形、前方后圆型等异形形状。
江西龙南的钟彦鹏、李明华为该项目的传统技艺传承人。数十年来,他们奔走于龙南大大小小的围屋之间,通过对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的坚守和创新,将传统古建筑的原貌和特色保存下来,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修缮围屋时,两位传承人坚持结构不能变、尺寸不能动、栋梁不能移的修缮理念,力求恢复围屋原貌,保留建筑的传统风韵。
(钟彦鹏正在雕琢木材)
2、千年客家文化:
乡土中国与客家风情的碰撞
两晋至唐宋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发,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南迁而来的人们先后定居在南方的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因离开中原故土,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以"客"自称,古代官员将这些移民的户籍登记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由此形成。客家人聚集之处,可见围屋的身影。围屋的种类繁多,分为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乡土性体现在种地谋生、安土重迁、熟人社会三个方面。客家围屋所表现的家族宗亲、血缘关系与乡土性传达的观点不谋而合。受先祖士族门阀观念的影响,客家文化中形成了一种讲宗亲、重家族的传统。一座客家围屋往往能够容纳数百人,其血缘关系的纽带相当紧密。围屋如此构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和土匪或敌手的袭击报复,在环境的制约和宗族思想的影响下,客家人居住于围屋之中,一座土楼、一座围屋,就形成一个客家宗族社会。
围屋不仅是客家人的生存居所,也是江南农耕社会文化的缩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可以说,围屋是老一辈客家人文化寻根的重要寄托,塑造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围屋中的“圆”彰显出客家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客家人在“天人合一”的围屋中践行着“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天下大同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
3、围屋当代价值:
景区文创产品塑造城市品牌
客家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一道,被列为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将围屋设计成为营垒式的砖瓦结构、特殊土坯结构和花岗岩条石结构三种。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的运用和传承,既是对现存围屋形态的修复和保护,也为建筑领域(如建筑构型、建筑用材、建筑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和独特的建筑技艺。
2007年10月25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将 “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的牌匾授予龙南,标志着龙南“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身份正式得到权威认定。近年来,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推进,围屋历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凸显。依托围屋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特色景观,龙南通过举办全域旅游文化节、客家乡村音乐会等活动,打造 “围屋之都”的城市文化名片,加快向世界级客家文化名城迈进。龙南不仅通过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对围屋进行修复,还打造了许多崭新的文化景区,全方位盘活当地的文旅资源。燕翼围景区的“围屋新娘”民俗表演、关西围景区上演的灯光秀和非遗打铁花表演、琳琅满目的国潮美食集市……龙南将旅游文化节作为媒介,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赋能了赣州“客家摇篮”、江西“风景独好”的城市品牌建设。
与此同时,围屋也是龙南城市文创的主要设计灵感来源。将围屋图案、民俗元素、当地风景艺术化,融入到手写板、车载香薰、雨伞、随身镜等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中,“祥瑞龙南”文创品牌应运而生。2023年,赣州龙南将举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龙南文旅为展现赣州龙南“围屋之都·山水龙城”的城市名片,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龙南旅游文创产品,通过集众智、聚众力,深度开发龙南的旅游文创资源。
4、盘活文旅资源:
引入共享理念赋能乡村振兴
客家文化滋养了龙南客家围屋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客家围承载了客家文化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成为客家人的情感依托和智慧结晶,又成为龙南乡村振兴、农民创富的金钥匙和金名片,带动了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当下,客家风情穿越千年时光,与共享经济理念碰撞出新的乡村图景,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模式。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一直是龙南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龙南在文旅资源整合中引入了共享理念——乡村与城市共享、三产与一产共享、龙南与湾区共享,将城郊西面的渡江镇黄花湾打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共享村落。共享村落即当地农民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闲置的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出租,从而获得财产性收入。黄花湾通过盘活70栋村民闲置用房和72亩左右空地资源,探索出了“村民出租空房空地,政府打造景观环境,业态入驻自主经营”的模式,将当地的闲置土地资源发挥其最大化效用。黄花湾地处城市近郊和高速出口,交通便利。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黄花湾致力于打造农商会展区,开辟了农产品展销、线下博览交易、创业培训、直播带货等项目板块,带动了该村15户农户农产品的销售。
三产与一产共享即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将特色农产品与村落文化、品牌营销、体验经济结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经济必不可少的体验要素。渡江镇将原有的祠堂、土胚房修缮为马头墙风格的建筑群,打造老话彩墙、谚语步道、歇后语林等,形成“景观与文化共融、标识与文化共建”的文化系统。游客在欣赏浓郁的客家风情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品尝到赣南当地的众多特色美食,同时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通过深挖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节假日期间龙南的旅游业迎来了游人如织的盛况。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至5月,龙南累计共接待旅游总人数333.4万人次,同比增长13.56%,旅游总收入27.06亿元,同比增长15.2%。
5、小结
2019年3月,《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条例的主要内容涉及赣南客家围屋保护名录、保护利用、资金保障、法律责任等,赣南客家围屋得到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更具针对性的法律保护。2020年5月至11月,以龙南传统客家围屋为创作主题的“围屋之变——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当代艺术展在意大利威尼斯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出,客家围屋走向世界舞台。2023年,龙南将举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保护与开发一直是江西龙南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两条主线,通过盘活客家围屋这一历史文化资源,龙南继续讲述着赣南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